HOME PAGE




千寒易袪,一濕難除

→→按此免費預約註冊中醫師

古語有云:千寒易祛,一濕難除;濕性黏濁,如油入面!
一般而言,從健康到生病的各個階段可以有以下的一種概括
虛→寒→濕→凝→淤→堵→腫瘤/頑疾

」的階段是容易感到疲累、沒精神、時常想睡,或時常汗出…
」的階段是怕冷、畏風、四肢經常冰冷、項背身痛…
」的階段是頭重身重、四肢無力、水腫、渾身不舒服…
」的階段常見是出現面油粉刺,代謝受到影響,循環系統出現症狀,身體容易感到酸痛…
」的階段若是纏綿,身體局部位置易感麻木或刺痛,常伴有脹痛,體表易出現紫黑痧…
」的階段久了就易生病,當然每一個人發病的表現會有差異,這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,常見會出現體內氣血鬱結,或成痰,或成腫塊,形成結節…

故此,可以看出「濕邪」就是我們抗病、防病的頭號大敵之一,很多人患上濕疹皮炎、哮喘、風濕類疾病、肥胖、脂肪肝、高血壓、心腦血管等疾病,甚至是腫瘤,都與「濕邪未除」有莫大關係。

中醫治濕多從肺、脾、腎、肝、三焦入手調理,通過辨證論治,處方中藥兼配合針灸,常有不錯療效。在針刺和艾灸上,因應不同證候,有不同配穴,如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,這裡有個穴位叫👏「委中穴」,屬於膀胱經。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,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「排污口」,要是這處不通暢,濕氣排不出去,可能會導致關節炎、腰痛等疾病的發生。所以平日保健可按揉此穴,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一下對水液化謝皆有裨益。

小腿後側的「承山穴」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,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,排出多餘水濕。大家可以試一下輕輕按這承山穴,若然有明顯的酸脹痛感,就是說明體內有濕的緣故。

有一個穴位叫做「蠡溝穴」,這穴在內踝尖上5寸。「蠡」字的本意是指小瓢蟲在咬木頭,「溝」則指細長的水道,在這裡暗指婦女陰道。所以這個蠡溝就是中醫針灸常用於治療陰道瘙癢的要穴。掛除是病毒細菌感染等性病,這類瘙癢多由於肝膽濕熱,配穴上再加上祛濕要穴👏「曲泉」與👏「陰陵泉」,是治濕熱的一個治本之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若有任何養生健康問題或其他疾病諮詢,尋求專業(男/女)香港註冊中醫了解病情? 🌟可即登入

按此免費預約註冊中醫師


良好的生活習慣,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是使疾病向愈的重要保證,希望大家在看完後會對中醫診斷上有多一層了解。

如有任何個人健康問題想當面諮詢,歡迎登入以上連結,填妥預約表格預約問症,首次登記,免診金! 5區門診 (旺角/北角/觀塘/荃灣/大埔) 現正投入服務,查詢電話: 21111455

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