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PAGE




中醫2000多年來對「濕疹」的認知經驗!

中醫內外兼施 標本同治

→→→按此免費預約中醫皮膚檢查


「濕疹」是現代常用病名,古代中醫文獻當然沒有「濕疹」之名,然而根據其臨床特徵,主要歸屬於「浸淫瘡」、「濕毒瘡」之範疇,又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。如生於小腿的叫「臁瘡」,生於肘窩或腋窩部叫「四彎風」,生於陰囊叫「繡球風」等名稱不下十餘種。(文:李志博士 中醫村臨床醫學顧問)


對本病的最早記載,最早見於《素問‧至真要大論》中論及病機十九條中說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。漢代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指出:「浸淫瘡,黃連粉主之」,首先提出中醫治療本病之理法方藥。隋代巢元方在《諸病源候論》中記載:「諸久瘡者……為風濕所乘,濕熱相搏,故頭面身體皆生瘡」,明確指出風、濕、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,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。明代陳實功在《外科正宗》補充了飲食不當,內生濕熱之病因,並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。清代吳謙在《醫宗金鑒》描述:「此症初生如疥,瘙癢無時,蔓延不止,抓津黃水,濕淫成片,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」,詳細論述了本病的臨床症狀,並將內因和外因相結合。


濕疹是是一種常見又易復發的皮膚敏感性疾病,好發於頭面、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,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佈。濕疹病因複雜,一般認為與變異反應、內分泌功能紊亂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,同時,遺傳因素亦為本病因素之一。尤其慢性濕疹容易反反復複,時起時伏,纏綿難癒,成為難治性皮膚病之一。其臨床症狀以皮疹多樣性,對稱分佈、劇烈瘙癢、反復發作、起鱗,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。可發生於任何年齡,任何部位,任何季節,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。 常見特定部位的濕疹有耳、手、乳房、肛門、陰囊、小腿濕疹等。嬰兒濕疹是嬰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病,多為滿月後方發病。慣發於頭面部,其他地方也可被及。皮疹表現與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相同,時作時休,容易復發。劇癢難忍,故夜間哭鬧、燥動不安,或伴有胃腸道症狀,如腹瀉等。


中醫所謂「毒」,是指一些熱毒,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,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、藥物或日常用品引致,造成熱郁於肌膚,出現皮疹。所謂「濕」,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,如果身體機能受濕邪阻滯,以致水液運行不暢,停滯,那麼身體便會處於「濕」的狀態,出現四肢沉重、水腫、脾胃不和、大便溏稀等。 目前中醫對濕疹病因病機的認識,主要是以 風、濕、熱、毒、血虛風燥為主。 由於濕疹臨床表現的多樣化,中醫對濕疹的治療,也是根據個體差異、不同症狀進行辨證論治。提倡內服中藥與外治法並重,還可配合針灸、穴位貼敷、磁療,單方驗方療法等,使療效進一步提高。


中醫臨床報導多見這幾種證型:血虛風燥型、脾虛濕困型、陰虛血燥型、熱重於濕型、濕重於熱型。針對不同證型治療方法各異:血虛風燥型,治以養血潤膚,活血祛風為法; 脾虛濕困型,治以健脾除濕止癢為法;陰虛血燥型,治以滋陰活血,祛風止癢為法;熱重於濕型,重在清熱,兼以除濕止癢;濕重於熱型,重在除濕,兼以清熱祛風止癢。

→→→按此免費預約中醫皮膚檢查


辨證分型需要醫師根據患者臨床症狀、舌脈象表現等綜合判斷,因此選擇的治療方案也是非常個性化的,除外單方驗方。因為單方驗方是根據醫師的個人獨到的經驗總結而來,不需要辨證論治。


除了中藥內服外,如能結合外治療法,如中藥的外塗、洗浴其實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,內外結合,有時事半功倍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患者皮疹潰破發爛,有感染的可能性,需在醫師指導下,看是否適合中藥外塗、洗浴等外治療法。


濕疹除藥物治療外,飲食是要十分注意的,必須忌口,不能飲酒或含酒精的飲料,忌吃發物、海鮮等。遠離易致過敏物品,如化妝品、某些水果等。平時的飲食以清淡、素食為宜。嬰兒注意避免乳製品,可以食用米湯或其他代替乳製品。良好的生活習慣,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是使疾病向愈的重要保證,希望大家在看完後會對中醫診斷上有多一層了解,如有任何個人健康問題想當面諮詢,歡迎登入

→→→按此免費預約中醫

,填妥預約表格預約問症,首次登記,免診金!咁方便, 記住share俾多D關注健康既朋友仔呀! 5區門診 (旺角/北角/觀塘/荃灣/大埔) 現正投入服務,查詢電話: 21111455



返回